本文目录一览:
淞沪会战、太原会战、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各自的特点。概述
太原会战过程中,广大官兵英勇顽强,前仆后继,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热情。尽管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,处处防守,正面堵击,兵力分散。
在此期间,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,与日寇浴血奋战。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、太原会战、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。
抗战初期四大会战(以下简称四大会战),包括淞沪会战、太原会战、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(一说无太原会战,而是长沙会战,三次长沙会战),是指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,中国军队与日军主力进行的大规模正面作战。
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,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。就战役而言,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,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,取得了胜利。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,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。
徐州会战特点:徐州会战鼓舞了抗战的中国军民,持久消耗战略的完美诠释,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成为泡影。太原会战的特点:太原会战实行片面的政府军队的抗战路线,未发动广大人民力量参与。初期积极,后期消极。
淞沪会战的时间和地点?以及他的意义……
1、时间: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;地点:上海。意义: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,以中国军队全线西撤、上海沦陷而结束。
2、淞沪会战的意义:中国军民浴血苦战,粉碎了日本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狂妄计划,并争取了时间,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,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。
3、淞沪会战(又称八一三战役,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),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,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
淞沪会战是什么?
一·二八事变,又称一·二八淞沪抗战,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、淞沪战争。是在九·一八事变之后,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,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,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。
淞沪指的是淞沪会战,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,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,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,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
淞沪抗战历时1个多月,日军死伤万余人。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,19路军腹背受敌,被迫撤离上海。5月5日,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《淞沪停战协定》,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,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、昆山一带地区驻军等。
淞沪会战,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,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